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BBS

传统父子之道与当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建构

2008-10-13 14:17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174

                                                       传统父子之道与当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建构
 

陈延斌 史经伟


        摘要:数千年来形成的以“孝”为中心的父子之道,精华与糟粕并存,对国人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父子之道在当今社会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代沟问题及代际冲突,对家庭及其道德建设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现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建构,必须在弘扬传统父道、子道优秀内涵的基础上,注重人格平等、提倡民主沟通。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要求相适应以加强新型家庭代际伦理观的培育和弘扬,认真研究家庭代际主体在认识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营造代际间良好的家庭伦理氛围,父辈和子辈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等,是当前家庭代际伦理建设必须着重抓好的几个重点。

    关键词: 父子之道 孝 慈 代沟 家庭代际伦理 矛盾调适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家庭结构的变革,家庭伦理中“孝亲”观念的淡化、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等等家庭代际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然而,以孝道为中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遇到了建国以来批判继承、坚持发展的最好契机。因为将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弘扬视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而大力倡导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人们的共识。本文仅就挖掘传统父子之道的合理因素、缓解代际冲突、建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等问题进行些许探讨,以求能为我们的家庭美德建设提供一点参考。


    一、传统的父子之道及评价


    父子之道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核心部分。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封建意识占主导地位的家长制社会,因而长期以来在“父为子纲”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社会形成了以男性家长为中心的家庭伦理。传统父子之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父道”和“子道”。我们先简要地归纳一下各自的基本内涵。


    第一, 为子之道。
    “孝”是为子之道的核心内容,成为支配子女行为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评价其德行的根本标准,也是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范畴。由于封建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家长一般是由家庭中辈分最长的男子担任,加之家庭权力的转让、财产的继承都是由父辈决定的,因而儿子绝对地服从、孝顺父亲就成为封建家庭最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对此,传统父子之道无一例外地都把“孝”放在家庭道德的首位加以强调,认为“孝友之风坠,则家必不长”[1](《姜斋文集补遗》)。孝作为一种从子女角度来处理父子关系的道德原则,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以养事亲。所谓“养”就是保证父母的物质生活,使之不饥不寒。《尔雅》云:“善事父母曰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说:“孝,善事父母者,从子。子,承老也。”《礼记•祭义》记载曾子的话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说明孝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赡养父母,供养父母衣食等基本的生活条件。


     2、以顺悦亲。养亲只是一种对子女的最为基本的要求,更高的要求是顺亲、敬亲。“孝”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顺”,所谓“顺者为孝”。甚至将其提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2](《离娄下》)的高度。不仅父母生前不违背其意志,而且父母死后也不变更父母立下的规矩。所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 (《学而》)


    顺亲的突出表现是敬亲悦亲。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 (《为政》) “养亲”是一种反哺式的本能的回报,敬亲才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理性的方面。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2](《万章上》)尊敬父母的更高境界是取悦父母,“孝者善事父母之名也。夫善事父母,敬顺为本。意以承之,顺承颜色,无所不至。发一言,举一意,不敢忘父母;营一手,措一足,不敢忘父母。”  [4] (《训道》)做子女的应以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父母,使父母精神愉快。


    3、以功显亲。显父母、重家声,也是传统子道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封建社会里,最能给父母精神抚慰的事莫过于做子女的立身扬名,以显父母了。《孝经》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做子女的如能功成名就,就可光耀门楣,使父母感到荣耀,为祖上增光添彩。“显父母”还包括不为父母带来恶名的意思。父母活着如此,死了也是这样。《礼记•祭义》说“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殁,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 该篇甚至认为“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至孝矣。” 


    4、以义谏亲。难能可贵的是传统孝道主张顺亲并不是毫无原则,对父母的不义之行也要“谏”争。“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 [5](《曾子事父母》)不过这种谏并非严肃的批评,而是和颜悦色,低声细语,如曾子所讲“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此也即孔子主张的“微谏”。


    5、以祭念亲。慎终追远是中国人对待先人的严肃态度。传统子道不但要求父母健在时赡养抚慰、极尽孝道,而且在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葬之、以礼祭之。如孔子所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 (《为政》)孔子还提倡要守三年之丧。这些都是为了追念父母的恩德,寄托对先人的哀思。《礼记•中庸》还提出,尽“孝”就要继承前人的遗志,完成前人的事业,即“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6、以嗣继亲。敬亲、祭祀祖先,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后继有人。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离娄上》)《魏书•李孝伯传》甚至将无子作为最大的罪过,即“三千之罪,莫大不孝,不孝之大,莫过于绝祀。”

    第二, 为父之道。

    1、父义母慈。

    如果说“孝”是子道的基本原则,那么“慈”就是父道的核心要求。“慈”即父辈对子女的抚爱。古人在论述父子关系、强调子女孝顺父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为父母者提出了“慈”的对等要求。要其在不失家长权威的条件下,对儿女、家人宽以待之。做到“父义、母慈” [6] (《文公十八年》)。“慈者,上之所以抚下也。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 [7]( P255)否则,“父不慈则子不孝”,最终吃亏的还是父辈。


    2、正身率下。


     家长以身作则、正身率下也是父道的基本要求。司马光的《居家杂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李昌龄认为,为父为师就要遵守为父为师之道,而“为父为师之道无它,惟严与正而已”;“为父而不能尽父之道,则家无孝友之子” [8]( P158)。因为只有家长身正,才能“不令而行”,才能保持父子关系融洽、家庭和谐。正如赵鼎《家训笔录》所论:“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隐,乃可率下。不可以久远不慎,致坏家风。”


    3、爱子贵均。


    传统父道还强调子女多的大家庭的家长更要对子女一视同仁、憎爱不偏,不因子女贤或不肖、聪慧或者愚笨而喜恶。如:“为人父,止于慈,不当因其子之贤愚而异爱” [9];“贤不肖皆吾子,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偏爱日久,兄弟间不觉怨愤之积,往往一待亲殁而争讼因之。” [10](P285)这样爱子不偏,大大减少了家庭成员间的矛盾,保证了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4、端蒙重教。


    由于子孙担负着延续家族、光宗耀祖的重任,因而传统父道历来都十分注意子弟的教育。在教育的时间上,强调“蒙以养正”,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11](P301),甚至主张胎教;在教育的宗旨上,提倡“爱子有道”,反对溺爱、宠爱,要求进德修身、清白做人;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励志勉学、自立自重、谨慎处世,慎重交友等等。


    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父子之道,并非完全对等,中国的封建宗法社会决定了实际遵行中“子道”为重、“父道”为轻,对子辈的要求相当部分是单向度的。然而,这种以孝、慈为中心的父子之道虽以服务于封建统治为目的,尤其是不乏实践中的错误荒唐之举,甚至于出现了极端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腐见,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它对家庭、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有益方面。而这些方面正是我们今天建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重要依据。

    首先,传统父子之道为家庭稳定和睦提供道义支持。应该看到,传统父子之道也包含着父辈和子辈之间一定程度的对等的道德义务。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 [12]。各人有各人的角色和义务,每一方都有义务也都有权利,每个家庭成员如果都能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人际关系就能和谐,家庭就能和睦。


    其次,传统的父子之道可以起到激励人们重视道德修养、发挥社会教化的积极作用。《孝经》说“孝,德之本也”。以孝养德,使人懂得尊重,懂得爱。关于孝对社会教化的功能,《礼记•祭义》是这样论述的:“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教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由孝父母而爱他人、由家庭和睦而社会和谐,道德教化由此推广开来并发挥起重要作用。


    再次,传统的父子之道还可以起到促进国家治理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构”,使得传统伦理极力提倡修、齐、治、平的统一,强调家齐是国治、天下平的必要前提,所谓“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张九龄语)。侍父能做孝子,侍君就能做忠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家如此,国家、社会就可和谐有序。所以,家庭的道德建设和教化就至关重要。正如清朝的刑部尚书魏象枢所言:“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教化既行,在家则光前裕后,在国则端本澄源。十年之后,清官良吏,君子善人,皆从此中出,将见人才日盛,世世共襄太平矣。” [13](《傅氏家训序》)


    二、代际问题与冲突迫切需要建构当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使得旧时上下两代人间的绝对不平等关系已不复存在,但同时又出现了曾引起激烈争论的挑战传统的“代沟”问题及家庭代际之间传统伦理的失范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建构当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任务更加迫切。


    “代沟”一词是西方社会学的概念。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及多数学者的共识,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意识、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代沟”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最早出现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所著的《文化与承诺》一书中。米德认为代沟是从家庭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代沟现象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被西方学术界所关注,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代际冲突问题也就很快蔓延到了整个世界。代沟观点自上世纪80年代传人我国以后,也日益为我国学界和社会所关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讨论的“代沟”,仅限于父子关系中的父辈与子辈间狭义的代沟。


    有学者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子辈对父辈从来只有顺从的义务,而没有抗争的权利,即使代际间稍有摩擦和缝隙也早被“孝”这个文化粘合剂弥合了,因此几乎可以说传统社会无代沟可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高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社会的物质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伴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变革和新文化、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代际间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准则上的冲突变得日益突出。


    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和剧烈转型相联系,我国家庭及其伦理关系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就子辈而言,诸如孝顺父母观念淡化,不承担养老义务或者重物质赡养轻精神赡养,过度依赖父母,“沾”老、“刮”老等等 ;就父辈而言,过分溺爱、过度扶持、包办代替,重智轻德、重养轻教,重生理,轻心理等等。这些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日趋严重,更对传统父子之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代沟问题和代际间的伦理失序、失范既然是现实存在,而且已经使得代际之间发生了冲突、影响了父辈和子辈之间的关系甚至家庭和谐,那我们就必须正视它,具体地、客观地分析它的利弊,从而减缓代际冲突,促进家庭关系和睦、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此,我们认为,在家庭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构既体现传统、又与时代相适应、且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观。以此作指导来寻求代沟现象和代际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稳定、健康、和谐、有序的家庭环境。


    三、建构当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若干思考


    (一)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基本内涵要求。


    目前,家庭代际关系在我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已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使得家庭小型化、核心化成为主要趋势。尽管代际间的“对话”与“对抗”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但父子关系正沿着日渐平等的趋势发展着却是不争的事实。家庭成员特别是子辈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家庭中亲子关系日趋平等,家庭氛围更为民主。我国家庭的这些变化都为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建构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根据我国实际扬弃传统父子之道,古为今用,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家庭代际伦理的基本内涵要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父慈子孝。


    笔者认为,“孝”、“慈”这两个父子之道的核心规范仍然是当代家庭代际伦理所应有的基本内容。传统父道中的“父义母慈”、“正身率下”、“爱子贵均”、“端蒙重教”等等仍然适用于当代父子伦理关系的调适,当然其具体要求也要随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是当代社会对“父慈”的理解不仅是为父母者应以仁慈、厚爱之情尽其养育子女的责任,而且要教导子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的人;二是作为父辈,要有平等之心,以理服人,尊重子女的权利和自由,尽力克服家长作风,特别是在关系子女自身发展利益等重大问题的处理上,父母要通过平等对话等沟通方式,了解子女的想法与意愿,对他们的选择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决不能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越俎代庖,耍家长威风。


    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子孝”,其基本内涵与传统子道一脉相承,仍然要坚持“以养事亲”、“以功显亲”、“以义谏亲”等要求。而“以顺悦亲”、“以嗣继亲”、“以祭念亲”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其内容要求。这里应该强调的是,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社会的到来,在新型父子之道中特别要倡导对父母实行“精神赡养”。据有关调查资料统计,当代中国人的养老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不再指望养儿防老。这是社会经济生活变化所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传统代际伦理观念的解放!


    第二,人格平等。


    我们所要建构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是奠基在现代社会父子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与传统父子之道不同的是,它强调的不再仅仅是子辈对父辈的“孝顺”,同时还有父辈对子辈的慈爱、教养,即父子间新型的、民主式的、双向度的父子之道。新型家庭代际伦理要求父辈和子辈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生活上互助互爱,在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互相理解、相互尊重,尽可能多地求同存异;同时强调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与沟通,把代际间的矛盾和隔阂尽量地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有这样,稳定、有序、和睦、亲善、健康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才可能逐步得到建构和完善。


    第三,睦亲齐家。


    家庭和睦是任何社会家庭伦理的基本内容,因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是“家道隆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11](P301)《颜氏家训》认为要使家庭和睦,最要紧的是处理好夫妻、父子、兄弟这三种关系,“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当代家庭虽然日渐核心化、小型化,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正确处理父子、婆媳、翁婿关系的问题,因而睦亲齐家也应成为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基本要求。
第四,能者持家。

    我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历来推崇重视亲情,父权至上,家长专制。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人伦化的道德观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譬如,在家庭还是基本生产单位的广大农村,由于子辈受教育程度、生产经营能力都远远超过父辈,父辈和子辈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易位”。子辈当家、父辈让权及子女为父母发工资等新鲜事正在使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家庭亲情观发生一场“革命”。


    (二)建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需着力抓好的几个方面。


    第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丰富家庭代际伦理的内涵,加强新型家庭代际伦理观的培育和弘扬。


    家庭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的,因而当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建构也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变革的动态过程。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变化,提炼、概括出一个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家庭代际伦理规范体系,以求能对出现的代际矛盾等问题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处理。譬如,市场经济建设,要求人们树立与之相适应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假如父辈亦然包办代替、干涉过多,那么子辈的个性发展、智力开发、甚至健康成长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和影响,更不可能产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相应的能力。因此,我们所要建构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首先要反映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只有将家庭代际伦理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和现实生活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建构起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新型家庭代际伦理,使其充分发挥调整家庭代际关系、规范各自行为、提高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要认真研究家庭代际主体在认识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以便为调适父辈与子辈的伦理关系提供科学的指导。


    现实的人的认识过程和实践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历史的时空中进行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认识主体,就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就会形成不同的代际主体认识;而不同的代际主体认识的差异又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评价标准。这就是上文所说的“代沟”现象。现代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建构应该充分注意这一点。比如,不同代际主体在思维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别:青年人的思维特征是以情感为中介的、生动的、感情化的形象思维;而老年人的思维特征则是以理性为中介的、缜密理智的抽象化思维。再如,不同的代际主体在认识对象时,其价值审视的焦点不同。一般说来,有丰富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代际群体,注重社会文化的稳定倾向,注重业已形成体系的价值观念的延长与传递。而人格尚未定型、性格也正在形成的新一代人,则把自己的审视焦点侧重在社会文化的动态趋势上,他们对上一代人的文化传承,总是批判多于顺应。[14](P22)这一客观事实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尊重代际间的合理差异,力求父辈和子辈在生活方式、伦理观、价值观上求同存异。只有代际间人格平等,只有通过真诚民主的对话和沟通,父辈才能有效地施爱于子女,子女也才能更好地敬养父母,彼此才能共同受益。


    第三 ,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新型代际伦理和整个家庭美德建设。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包含家庭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家风和充满天伦之乐的氛围。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对新型家庭代际伦理关系的确立至关重要。古代许多大家族累世同居,同灶而食,举家和睦相处,不能说不依赖于长期形成的纯朴家风。正是这种家风的熏陶,对家庭成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制约作用,促使家庭成员恪守父子之道和其它家庭道德规范。应该说,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辈和子辈之间这种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帮助、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以及纯朴、正派的家风对于子弟、家人良好思想道德品行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促进新型家庭代际伦理的建设。反过来,按照新型代际伦理的要求自觉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又能营造出欢乐祥和的家庭德育环境。


    第四,父辈和子辈都应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知识的更新周期会越来越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代际间产生隔阂或鸿沟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论父辈和子辈都应自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特别是父辈更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积极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使得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始终与时代合拍。这样双方才有共同的语言,沟通才会更加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关系也才会更加融洽,“代沟”现象和代际冲突才能得到更为合理的调适。


     参考文献:
[1]王夫之.船山遗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 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亢仓子.亢仓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大戴礼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 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98.
[7]明仁孝文皇后.内训[A].徐少锦、陈延斌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上)[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8]李昌龄.乐善录.[A].徐少锦、陈延斌等. 中国历代家训大全(上)[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9]王栋.诚意问答[M].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A].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 姚舜牧.药言[A].徐少锦、陈延斌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上)[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11] 孙奇逢.孝友堂家训[A].。徐少锦、陈延斌等.中国历代家训大全(上)[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12]颜元.存学编: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魏象枢.寒松堂集: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赫广义.寻找与探索:对“代沟”问题的新思维[J].毕节师专学报,1995,(3).

    Traditional Father and Son''s Relationship and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New-type Generation Border’s Ethics in Family
Chen yanbin   Shi jingwei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Traditional father and son''s relationship which take " filial piety " as the center has been form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which quintessence and dross coexist,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peoples family life and social life. Traditional father and son''s relationship met the great challenge in nowadays society, 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 gap and the generation border conflict have caused great impact on the family’s moral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ew-type generation border’s ethics in family must pay attention to personality equally , recommend democracy to communicate on the basis of  developing the excellent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father and son''s relationship . so several focal points which should be done emphatical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new-type generation borders ethics are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and social progres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type generation border’s ethics, studying conscientiously the difference of people which ar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generation border in realizing the question and the mode of thinking , building good family ethics atmosphere in generation border, improving their own quality of former generation and offspring constantly.
 Keywords:The father and son''s relationship; Filial piety ; Kindness; generation gap; generation border ethics in family ;adjusyment.

    (徐州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8-2009 lunlixue.com 版权所有
地址: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 电话:0516-83403392 Email:llxydd@163.com
苏ICP备2008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