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BBS

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与媒体环境建设(上)

2008-10-13 17:03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127
 

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与媒体环境建设

 

陈延斌

 

(徐州师范大学 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媒体是构成社会德育环境至关重要的部分,担负着正确道德价值观导向的任务,对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媒体环境存在的网络问题及“黄毒”泛滥、广告充斥不良信息、新闻传播媒体媚俗等问题,已对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要营造优良媒体环境,促进未成年公民良好道德素质养成,应该注意疏通主流媒体与未成年人的沟通渠道;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文化、媒体环境;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着力办好广播影视节目;加大对不良媒体的法律监督和惩治力度;帮助未成年人提高鉴别、抵制不良媒体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未成年公民 道德养成 媒体责任 媒体环境

 

21世纪,大众传媒日新月异地发展使人类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除了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外,以因特网、电视等为标志的当代新兴媒体构成了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开辟了新的渠道,正在日渐深刻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正因如此,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媒体环境问题,强调“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1]。现就此作些粗略的探讨。

一、媒体环境在未成年公民道德素质养成中的重要地位

现代社会是一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可以说自从人呱呱坠地始就处于各种媒体的熏陶、感染、教化之中(甚至生命躁动于母腹之时,就受到音乐等媒体的胎教影响),媒体环境已经成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同样重要、关系到未成年人发展的关键的社会环境,尤其是以电视、光盘、网络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更使得这种环境的作用尤为凸显。

第一,作为构成社会德育环境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体对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社会环境的优劣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塑造十分重要,而媒体则是构成社会德育环境的极其重要的部分,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几乎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对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养成、积淀和巩固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常说“一部好电影教育了几代人”,“一本黄色小说害了千万青少年”,“一个坏游戏造就了几个杀人犯”,都是对媒体作用的评价。再从道德养成教育的规律来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形成及其行为习惯培养的整个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道德形成、发展、完善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在学校所接受的德育教育,还是在家庭所受到的德育熏陶,要转化为个人的道德素质,一时一刻都离不开由媒体环境等构成的社会德育环境的作用。如果社会德育环境的熏染与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要求相互冲突,那么学生从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大大削弱,很难积淀为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甚至会起到反面的作用,出现“5+2”等于0或者小于0的结果,转化成与社会要求相悖的品德素质。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实施了银幕荧屏净化工程,但仍有672%的未成年人表示“经常看到”或“偶尔看到电视荧屏上含有暴力、凶杀、恐怖等内容的影视节目”。有364%的未成年人认为近半年来的成长环境“没有变化”。[2]各种媒体有关暴力、凶杀、恐怖、色情等内容的影视节目给未成年人道德培养带来恶劣影响的报道也是不胜枚举。作为社会德育的重要部分,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塑造起到了家庭和学校德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环节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铸成我们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未成年公民道德素质的坚固链条。

第二,媒体担负着正确道德价值观导向的任务,关系到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养成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道德人格塑造。

我国的大众传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2004年底,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展开了“未成年人的媒体需求调查”。调查显示,当代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已经成为影响未成年人成长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未成年人的覆盖和渗透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e媒体的崛起,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调查分析,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增长,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将日趋重要。[3]这昭示我们,既然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品德影响和渗透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既然媒体的育人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就应该努力改善媒体环境,加强媒体的育人功能,利用媒体对未成年人施加良好道德的熏陶,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导向,以促进未成年人养成我们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公民道德。

第三,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道德养成受到媒体的影响更大。

道德养成教育是由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子婴孩”,道德素质养成的最佳对象是未成年人。这是因为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品德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而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充满好奇心等心理特点,加之道德认知能力不足,道德判断和评价水平较低,因此其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就具有极强的模仿性、盲从性。媒体所介绍、宣传的人物的品德、行为,就成为他们道德思维、道德行动的榜样。据报道,广东佛山曾发生了一7岁幼儿到歌厅耍大款派头、找“三陪”小姐的荒唐事,孩子的行为就深受电视等媒体的影响。统计资料显示,许多犯有抢劫、杀人、强奸等恶性案件的未成年人,其犯罪动机、手段都是从媒体上学得的。这表明未成年人的知识、思想水平决定了在他们道德素质养成中受媒体的影响较之成年人更大。这也启示我们,应根据未成年时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在他们的道德养成教育和实践中,花大力气建设有利于未成年人优良品德生成的健康媒体环境氛围,培养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通过媒体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训练,使他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或者在坏品德、习惯刚刚形成时得以矫正,帮助他们较快地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在未成年人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时刻注意各种不良媒体信息的有害影响,将负面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现实生活中媒体不良信息环境及对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消极影响

文化产品不能满足需求甚至造成危害。200410月至11月,国家统计局受中央文明办委托,在全国12个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了12万名成年人和6000名未成年人随机抽样调查,最后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结果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在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中,成年人对 “不良文化产品的影响”的选择比例达到481%。有 254%的成年人表示“经常看到”或“偶尔看到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淫秽口袋书、粗口歌等音像制品在市场上流通”。动画片、电视剧和电影是未成年人非常喜欢的精神文化产品类型,但调查对象中有43%的未成年人表示最喜欢的电影在调查者提供的100部电影之外,有345%的未成年人表示最喜欢的动画片、电视剧不在调查者提供的50部动画片、电视剧中。可见,有关部门在推荐优秀作品时,还没有准确把握未成年人的喜好。另外,调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最喜欢的12个卡通形象中,只有4个是我国创作的,且都是许多年前的东西。他们最喜欢的卡通形象是美国的“米老鼠”,而“蜡笔小新”、“神探柯南”、“樱桃小丸子”、“流氓兔”、“史诺比”等外国卡通形象也深受我国未成年人的喜欢。[4]调查揭示,这些卡通形象及故事所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等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特别是一些文化产业和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想方设法吸引未成年人的目光,而置其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局于不顾,这些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不说盗版或冒充正规书籍、报刊书号、刊号出版的书刊,就是正规出版社和报社、杂志社出版的图书、报刊中,也有许多是以凶杀、暴力、两性关系为卖点的,这些东西已经对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造成了严重的戕害。

网络问题严重。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培养造成了严重的问题。据专家估计,我国内地18岁的未成年人已经占到网民的164%;青少年网民中有高达250万的人上网成瘾,网络游戏使得不少未成年人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以致干出种种害人害己的鲁莽、荒唐事情。今年5月初,天津市一名13岁的少年因迷恋上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跳楼身亡。据目击者说,当时这名少年模仿着网络游戏中的飞天姿势,双手平神,双脚交叉,面带笑容,从24层楼上一跃而下。他在留下的几封遗书中称,自己就要与虚拟英雄一齐享受快乐了![5]还有一些不良网络游戏充满暴力和血腥,导致一些孩子轻视生命,杀人之后,竟然轻描淡写地称“没关系,反正他还有好几条命呢!”另据统计,全国抢劫、强奸等恶性案件中73%是未成年人所为,这些人中50%玩过网络游戏,大部分成瘾。郑州公安局的调查表明,因上网成瘾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政以10%的速度增长;济南一个监狱关押的1500多名少年范中竟有70%是因为上网成瘾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6]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颁布以后,各地加大了对网吧的管理和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上述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情况不容乐观,因为有近四成的成年人表示当地的营业性网吧对未成年人进入没有采取限制措施,34%的成年人对整治网吧工作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

“黄毒”祸水泛滥。这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影视、报刊等产品管理缺少应有的力度,致使一些文化产品生产厂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致使一些黄色书籍、报刊、音像制品流入社会,在未成年人中广为传播。这些“黄毒”对未成年人诱惑力很大,引诱他们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互联网上的一些色情东西,更是严重地侵蚀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据报道,去年打击色情网站前,光是中国境内淫秽色情网站就多达600-700个。全国1500多万未成年网民中,46%深受色情网站的危害。可以预料随着电脑网络更大范围的普及,如不加紧治理,这种危害作用还会加大、加深,以致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良好品德培养的毒瘤。

广告充斥不良信息。报刊杂志、广播节目中满是宣传男女生殖器官修补、壮阳药的广告,大街小巷充斥着的“牛皮癣”,散布着办理毕业证、身份证、驾驶证等假证件、买卖发票、治疗性病等各种各样的野广告。杂志封面、街头广告大都是性感美女、半裸或者全裸美女形象。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准有妖娆的美女在向你顾盼,准有十分挑逗、暧昧的文字诱惑你;任何手机,准会遭到带有色情内容的短信广告骚扰。深圳某广告公司招租广告在妙龄女郎的背景下写的广告词是“等着你来包”。这些广告信息,对于抗诱惑力不强的青少年产生的毒害,称之为“诲淫诲盗”毫不过分!有关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未成年人早恋、未婚先孕等现象有急剧增加的趋势,且与接受的这些广告信息大有关系。

新闻传播媒体媚俗。一些新闻媒体忽视新闻道德修养;一些报刊以介绍歌星、舞星、影视明星的花边新闻、桃色新闻为争夺订户的手段。笔者试将随手翻阅的某市晚报2005710“娱乐新闻”版上的新闻标题列出:《李嘉欣中田英寿酒店约会》;《成龙拥吻金喜善遭偷拍》;《黎明金素妍密会吃火锅》;《一靠惹出大麻烦:张恒郝海东彻底决裂》;《飞儿乐团半年每人进账千万》。以宣传他们的婚外情等风流韵事、无聊轶事向媒体受众献媚,不仅严重地腐化着社会风气,更对不谙世事、易于盲目崇拜明星的未成年人品德的培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8-2009 lunlixue.com 版权所有
地址: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 电话:0516-83403392 Email:llxydd@163.com
苏ICP备2008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