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
BBS

论大学校训及其主题词的提炼(下)

2008-10-15 00:22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191

 

三是校训产生的模式上。我国高校校训的形成和提炼,常见的多为以下四种类型:

 

 

 

类别

 

 

 

校训实例

 

 

 

所属学校

 

 

 

引经据典型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

 

 

 

名人倡导型

 

 

 

不做假帐

 

 

 

上海国家

 

会计学院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中山大学

 

 

 

自我总结型

 

 

 

公 诚 勤 朴

 

 

 

西北大学

 

 

 

为学为师 求实求新

 

 

 

首都师大

 

 

 

大众流行型

 

 

 

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青海民族学院

 

 

 

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江南大学

 

 

 

 

 

对照我国当代大学校训的上述特点来看我国校训的制订,我们不难得出这样几点启示: 

 

 

 

其一,主题词尽量避免雷同。像“团结、奉献、求实、创新”之类的主题词,尽管言简意赅,对师生员工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激励作用,但这些标语口号式的校训,主题词几乎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放在任何企业或机关单位也都通用。这种雷同使得校训缺少特色,没有个性,无法反映本校自己的特色和精神风貌。此外,使用频率高的词语也是容易疲劳的语言,给人过于平淡乏味、没有文化品味之感。

 

其二,“自我总结型”+“引经据典型”适宜作为大多数学校的校训形成模式。显然,校训主题词的概括、提炼,最忌讳地是那种随波逐流的“大众流行型”。同时,国内大多数高校也缺乏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那样的专门特色,不可能都由国家领导人或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人题赠。据此我们认为,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校训只能吸取“引经据典”与“自我总结”两种类型优点、走二者结合的路子。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充分借鉴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意蕴和古汉语言约意丰的深邃内涵,再联系本校实际或自我特点,使得校训“虚”、“实”结合,底蕴与实效相得益彰。我国许多高校的校训都是如此。譬如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大的校训原是高频词组成的“严谨、求实、勤奋、创新”) 、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知”、北京舞蹈学院的“文舞相融,德艺双馨”、广州大学“博学笃行 ,与时俱进”等等。

 

第三,在句式方面,大多拟采用“ABCD  EFGH”或“ABAC  DEDF”的形式。因为这两种句式容量大、内涵较为丰富,且符合汉语四字一句、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易记易循的特点。

 

四、提炼大学校训主题词的若干设想

 

校训作为体现一所学校精神风貌、办学理念或办学传统、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等的训词,是通过主题词来表现的,而主题词往往具有文字简明、内涵丰富、易记易循等特点。这里就主题词的概括、提炼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炼、制订校训主题词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内容上,要注重校训内涵的丰富性和精神、理念特色。

 

校训是“大学之精神”,故而一定要注意不可将校训视同具体行为规范。如果将校训比作法律,校训就是宪法,而不是行政法。好的校训是师生整体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共鸣,校训的着力点不是“训”、“诫”,而在于感召和激励。纵观我国大学的校训,在内容上基本上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注重道德操守,把修身做人放在重要地位;阐明学校的教育宗旨或办学理念;突出学校的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尽可能地体现学校个性,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等等。

 

其次,在文字上,要注重文化品位,字数宜少不宜多。

 

我们认为,校训用词要有文化品位、文化底蕴,要注意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没有历史文化根基的校训无疑是无本之木。除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采用朱熔基总理“不做假帐”作校训等少数学校的校训之外,大学校训尽量不用大白话。譬如:“求实”就不如“求是”;“立志”就不如“励志”或“笃志”。校训还应当字数适中,文字太少无法充分表达校训之精神、内涵,文字太多了不便于记忆传诵。一般来讲,校训字数不应超过810字,否则显得拖沓。集美大学的校训只有“诚 ”、“毅”二字,而韩国安养大学的校训只有一个词:“Truth”(真理)。据笔者统计,国外大学大部分校训鲜有超过5个单词的。还有,校训用字也不可太具象,太具象了缺乏包容性,不利于稳定。此外,校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不是校训,而是“守则”或“行为规范”。

 

再次,在时效性上,要注重校训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大学校训作为一所大学精神风貌、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载体,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积淀而成的,所以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来说应该保持稳定不变。据了解,欧美国家大学的校训一旦确定就基本上不大可能再变化。在这些国家,更换校训是极为偶然和不寻常的事,并不存在一个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上采用不同校训的现象。他们以传承为美,顽固地坚守创立时的校训。相比之下,我国大学校训更换的频率要高得多。其部分原因是校训本身概括、提炼时仓促等因素导致水平低下,部分原因是受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因素影响较大。

 

最后,在概括提炼过程中,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

 

校训的概括形成或修订过程,是一次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学校历史传统、优良学风、校风教育、增强凝聚力的过程,因而应该动员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集中大家智慧,提出各种主题词表述方案,然后广泛组织讨论、征求意见,经过几上几下反复的过程,最后确定最佳表述方案。

 

   (二)提炼、制订校训主题词需要纠正的一些认识偏差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对大学校训的认识还存在许多偏差,围绕校训主题词的概括,还有许多观念需要澄清:

 

第一,将校训等同于校规、校纪、校风等。校训一般是抽象的理念,而校规、校纪则是具体的纪律规条或约束性的行为准则。校训也不同于“校风”,校训一旦制定,不会轻易改变;而校风是一个学校的风尚,校风可能由于学校领导的更迭、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态度等因素发生变化,朝着或优或劣的方向转化。

 

第二,将校训看成是标语口号或格言警语。标语口号是适应特定时期或特殊任务需要而宣传、鼓动人心的文字,校园铭刻的格言警语则主要是激励学生勤学、惜时之类的劝诲语句。尤其是将校训视同标语口号,等于将神圣的东西庸俗化,无异于拿庙堂之器来洗脚。

 

第三,认为校训的功能在于训导学生,与教职员工关系不大。须知,校训是学校的旗帜和指南,对全校师生员工都起价值导向和行为规约的作用。

 

第四,希望将所有的东西都塞到校训的寥寥数语中去。天下好词佳语各有妙处,何止成千上万?确定校训主题词就是要选择,而选择其实就是放弃。与其面面俱到,倒不如抓住主要的东西,体现个性,突出特色。千人一面、没有自我特色和个性,正是制订校训主题词的大忌!

 

第五,对校训寄予不恰当的心理期望。校训仅仅是学校精神表征之一部分,徒校训不足以改变一个学校的面貌。清华之所以是清华,是因为它干出了一流的事业,而不是仅仅因为它有一个“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校训的作用是巨大的,假如它能激发广大师生的潜能;校训的作用同时又是有限的,假如没有行动的支撑。须知,决定一个学校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的不是校训,而是业绩!此外,任何校训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经过集中全校师生智慧形成的校训,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等的体现,对此要逐渐增强认同意识。有人总觉得别人的校训比自己的好,对自己的校训看来看去总不满意。实际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校训在于遵行,事业在于人干。只有心态正常了,才能发现自己校训之美;只有发现自己校训之美而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从而更添校训之美!

 

第六,以为校训主题词提炼形成后上墙入室、刻石立铭即大功告成。实际上,制订校训主题词固然重要,但主题词的确定仅仅是完成了部分工作。重要的是认真贯彻校训,使校训精神渗透人心;真正使之潜移默化,成为师生员工认同的理念,成为规范行为、陶冶品格、凝心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和育人手段。为此,应该将校训的制订、修订作为全员参与的师生自我教育过程,并且在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中,注重校训内涵的解读、宣讲,尤其是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等重大活动中都应将进行校训教育、弘扬校训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这样才能使之真正发挥教育激励作用,以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 李翼.教育管理辞典[Z].三环出版社,1989.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主题: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8-2009 lunlixue.com 版权所有
地址: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 电话:0516-83403392 Email:llxydd@163.com
苏ICP备20080956